close

queen.png

・片名:波希米亞狂想曲 (Bohemian Rhapsody)
・導演:Bryan Singer
・主演:
Rami Malek as Freddie Mercury
Lucy Boynton as Mary Austin
Gwilym Lee as Brian May
Ben Hardy as Roger Taylor
Joe Mazzello as John Deacon
・上映日期:2018/11/02
・觀賞日期:2018/11/30
・電影院:in89豪華數位影城
・口袋推薦度:★★★(一顆給Rami Malek,一顆給所有演員,一顆給想認識QUEEN的音樂的人)
 
你可能沒聽QUEEN皇后樂團,但下面這首歌你一定聽過。
任何運動賽事,尤其球類比賽無論大小,這首歌必點。
 

 
以下當然有雷分界線&可以先來看個預告
 

身為一個無法在Freddie時代的QUEEN認識他們的歌迷,能在大螢幕上享受一首首QUEEN的金曲以及經典現場的重現,是一件非常悸動人心的事情。從最早2010年有意開拍QUEEN的傳記電影時,就一直在關注電影的動向,從換主演、換導演、樂團成員插手過多,甚至撤資的傳言也有,但最後我們還是成功地看到了一部Freddie Mercury的傳記電影。

 

是的,是一部Freddie Mercury的傳記電影,而不是QUEEN的傳記電影。福斯電影跟唱片的宣傳會讓你覺得這是一部關於QUEEN這個活躍於1970~1980年代,在流行音樂史佔有一席之地的偉大樂團,他們的成長與成功故事。然而正如所有的電影海報上幾乎都只有Rami Malek飾演的Freddie Mercury一樣,整部電影的劇情是環繞著Freddie Mercury,QUEEN的主唱,流行音樂史上最為經典的表演者。
 

2018071844097777.jpg(電影劇照)

 
但連像Freddie這樣有眾多故事的人物,導演與編劇也無法處理好,情感戲的處理深度不夠,想要把重點放在Freddie聲名狼籍的私人生活以及他拒絕承認的波斯家庭身份,卻像是一篇篇的記事流水帳,避重就輕。尤其是最後營造出的浪子回頭氛圍,簡直太刻意,刻意到人出戲。我想情感戲最為深刻的便是將Freddie刻畫成一個只能生存於舞台上的寂寞人,但僅此而已,太少的深刻描寫,甚至對於Freddie人生最後伴侶Jim Holton的感情描寫大概只有不到十分鐘,讓人無法產生共鳴或是感動。
 

2b7bd64bda0578612df6f4e9b5cfe_20181029171620.jpg(電影劇照)

 
在這樣的主旨下,樂團的發展與其他成員變得影薄,我比較不能諒解的地方是,這部電影完全沒有辦法呈現為什麼QUEEN的作品與樂團本身能夠在流行音樂史佔有一席之地,有這麼多的音樂人受到他們的影響,甚至經典到有人想為他們拍一部電影。在這部分是連片尾字幕都沒有說明地令身為歌迷的我感到不諒解。
 

hqdefault.jpg

沒有好好解釋這段感情,卻在片尾用了2分鐘放這張照片,導演我實在不明白你到底想幹麻⋯⋯

 

最簡單的例子,與片名同名的Bohemian Rhapsody是QUEEN最廣為人知,也是讓他們在流行音樂史上劃下新篇章的重要歌曲,然而劇情的描寫是聚焦在破天荒的歌曲長度(6分鐘,當時的流行歌最多4分鐘,不然沒有電台想播),還有歌劇式的編排。卻沒有延伸到以1970年代的技術,要錄製出Bohemian Rhapsody這樣有著漸層式和聲與多軌混音不是件簡單的事。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。
 
Img_73370_500_180622170446.jpg(電影劇照)
 
還有一點是我們都認同的無法理解,所有的歌曲除了片尾的The Show Must Go On以及Live Aid中的歌之外,都沒有完整地播完過。既然是一部音樂傳記電影,把一首歌好好放完應該是基本尊重吧?
既然導演都想嘲諷一下眾多樂評對Bohemian Rhapsody長度的不以為然,自己卻在電影裡把這首名曲分屍,實在不太懂導演的心態。

整部電影少數的亮點便是飾演Freddie的Rami Malek,若不是他唯妙唯肖地彷彿Freddie上身般的演繹,這部電影的口碑可能會一落千丈。Rami Malek可以說是撐起這部電影的靈魂人物之一,還有飾演團員們的演員,Casting很用心地找來與真實人物一模一樣的演員,有好幾次我都分不清楚到底是不是Brain May或是Roger Taylor自己來演。硬是要挑剔的話,可能是Rami Malek的腿長不如Freddie,在舞台上賣弄麥克風架時少了一點韻味(笑)
 

fred6.jpg

左邊是Rami Malek在劇中的劇照,右邊是Freddie Mercury本人(來源

 

 
・關於電影與事實
 
總而言之,如果是對於QUEEN與Freddie Mercury不了解的人,是還蠻推薦看電影認識QUEEN的音樂以及Freddie那至今無人能出其右的舞台風采魅力。不過電影改編了非常多且重要的時間點與事實,滾石雜誌根據這些電影與事實的矛盾還寫了篇長文(連結),重點大約如下:
 
  1. Freddie不是像電影演的一樣那麼輕鬆地就加入了樂團。事實上Freddie有自己的樂團,在加入Brain May和Roger Taylor當時組的樂團之前,他曾經加入過兩個樂團,而在他想加入時曾經被拒絕過。
  2. QUEEN出道前跟出道後都熬了一段日子才成名,而在他們發行Killer Queen這張單曲時,電影中提到的名製作人John Reid並沒有參與Killer Queen的製作,且時間上在節目中對嘴唱的也不是這首歌
  3. 貝斯手John Decan其實是第四任,電影裡完全沒有提到他的加入。
  4. QUEEN的美國巡迴遠在製作人John Reid籌辦之前已有了兩次。
  5. 反對出品Bohemian Rhapsody的製作人Ray Foster是虛構人物。
  6. Freddie不是唯一出過SOLO專輯的團員,Brain May和Roger Taylor也曾發行過。而滾石雜誌認為SOLO專輯並不是如電影所說造成樂團不合的主因。
  7. 電影將LIVE AID演出解釋為因Freddie單飛造成樂團停擺後的首次演出,事實上LIVE AID之前他們才剛完成了世界巡迴,樂團從未解散或停擺。而正是因為這次的巡迴到了當時有著種族隔離的南非,造成樂團名聲下降,才有電影中Roger提出的疑慮。
  8. Freddie在LIVE AID演出之前並未得知自己得了愛滋(所以我說浪子回頭劇情太刻意了!)
  9. Freddie和Jim Hutton並不是在Freddie家的派對認識的,而Jim Hutton也不是派對上的服務生,他是一名理髮師。
  10. 許多歌曲的發行時間對不起來,例如Fat Bottom Girl是在1978年完成,但電影卻出現1974年巡迴上演唱這首歌的片段。
 

 
作為一位歌迷,福斯跟參與製作的樂團成員端出這樣的作品的確蠻失望的,但換個角度想,能讓更多的人認識QUEEN這個經典不朽的樂團,不償也是一種好的影響。只不過希望看完電影的人,都能再去更認識QUEEN以及Freddie Mercury。
 

在電影中佔有重要角色的LIVE AID演唱會,被喻為史上最偉大的現場表演之一。可以對照電影Rami Malek神還原級的演出。

 

 
・關於電影中沒告訴你的QUEEN
  1. Bohemian Rhapsody最後賣破的兩次百萬紀錄,一次在發行的1975年當年,一次在Freddie去世的1991年。目前仍為英國流行音樂紀錄保持者。
  2. 四位成員都是高材生,Freddie Mercury畢業於現名為西倫敦大學的伊令藝術大學;Brain May有帝國理工大學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;Roger Taylor則就讀牙醫系;年紀最小的John Deacan則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畢業生。
  3. QUEEN從未解散,直至今天Brain May與Roger Taylor仍是以QUEEN團員的身份進行音樂活動,他們在2012年登上夏季奧運開幕式,並讓Adam Lambert加入,以Queen + Adam Lambert的名義進行巡迴,2016年曾來過台灣開唱。
  4. 目前英國流行音樂專輯史上銷售量第一與第七保持者
  5. John Deacan在1997年的紀念演唱會上演出後退團,據當時的採訪表示John Deacan認為Freddie的地位無人能取代因此退團。
  6. Bohemian Rhapsody的成功是因為成員們拍了一支非常前衛迷幻的音樂錄影帶,與當時MTV的崛起一同創造出Bohemian Rhapsody的成功。
  7. QUEEN在當時創造了許多紀錄,包含最貴的專輯製作費(拜Bohemian Rhapsody所賜)、最多人次的巡迴演唱會、第一個在冷戰時間於東歐開唱的樂團等等
  8. Freddie以自己的暴牙為榮,他甚至還認為因為暴牙才能讓他唱出四個八度的音域。
 
最後送上我個人最喜歡,目前YOUTUBE上仍可以找到的現場演出片段,體會一下Freddie的現場演唱魅力以及Drama Queen度(笑)
 

*獲得更多資料
👉 電影原聲帶(Spotify連結)

arrow
arrow

    豬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